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验收 >> 正文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18年1月——2018年12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25日    点击次数:



批准立项年份

2006

通过验收年份

201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18年1月——2018年12月)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林宏辉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王甜/159****8098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wangtian0311@scu.edu.cn

                                                         所在学校名称:四川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赖春霞/ 028-85408508





201914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以四川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生物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等雄厚的人才培养资源,以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确立了“夯实基础,注重能力,自主探究,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涵盖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3+2+x”多层次化、多元模块化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高度重视对人才“双创”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教研教改,不断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索和发展思维的空间,营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建设,已取得较为丰硕的建设成果,建立了能够促进生物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虚实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1、教学工作量

2018年中心承担了20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学生3147人,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160211人学时。其中现代生命科学基础实验面向全校30个学院各年级学生开放选课。

2、实验教学资源

中心现有实验项目资源总数220个,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187个,开设实验实践课程20门。

3、学科竞赛获各项奖励35项,获奖人数167

4、主办四川大学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SCU_ACMA),参赛人数167人。

5、2018年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5篇,核心6篇。

6、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72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5项。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改革和优化生物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紧跟学科发展,不断地将新的技术及方法引进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基础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开设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注重实验内容与地域特色资源的有效结合,在西部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等相关领域发掘适合本科生的实验内容,并转化为相关的实验项目。在优化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研发并推广创新实验4个;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实验项目25项,指导学生159人。

2、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包含基础、综合、应用的多层次多元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现有24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与现有的实体实验平台形成虚实互补,满足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需求;注重学生思维创新、技能培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实现全面开放共享。

3、教学改革成效

(1)获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项,经费10万元;校级教学改革项目9项,总经费11万元;

(2)完成校级实验技术立项项目6项,申请四川大学校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4项;

(3)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7篇,出版教材5本;

(4)“虚实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物科学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获第八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开放性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管理研究”获四川大学实验技术立项成果奖一等奖;

(6)获批省级虚拟仿真示范性项目3项: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GMP生产制备实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虚拟仿真实验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体虚拟仿真实验;

(7)中心教师共获得9项教学奖励,获奖人数达35人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截止到2018年1231日,新增省部级以上项目13,总经费632.14万元,省市科技项目及其他部委项目14项,总经费320万元,发表SCI论文88篇,获得专利5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11人为专职人员,在职人员中高级职称45人,具有博士学位50人,博导15人。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人员优势互通,骨干力量相对稳定。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保障和促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确立了“水平一流,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实验队伍建设目标,以及“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的建设工作指导思想整合学院教学资源,择优竞争上岗,为中心引进高水平教师,鼓励高水平教师和科研骨干参与创新性实验教学、教改和教材编写等。中心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相关培训和及学术交流共计29人次,做大会报告1次。培训制度化,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1、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网址:http://biosci.lab.scu.edu.cn/)

网站管理设置专人负责,保证了中心网站的及时更新和正常维护2018年9月网站进行了内存扩容、网站更新、系统升级;增加师生交流互动模块;加强实验教学资源管理模块;新增实验教学改革模块;增加开放创新实验模块等。

2、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享平台网站建设(网址:http://vs-bst.scu.edu.cn)

建成数字化教学标本资源共享、虚拟工厂实践训练和综合实验技能学习等3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支持20门实验课程年均3148人次的教学任务,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网站访问量突破46000人次。目前,平台注册学生用户5591人,教师用户60人,创建虚拟实验教学班级69个。

3、微信公众号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中心门户网站的升级和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实现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化申请并认证了官方微信公众号“SCU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在实现新闻公告的发布、中心的展示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发了“实验online”功能,支持在线开放实验的申请与审批、仪器培训和实验的预约与确认、在线自主学习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实验教学服务。

   

中心门户网站的升级和微信公众号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打造开放的实验室运行体系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完善开放运行制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建设、强化网络资源建设,打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创新、安全、合理的运行管理体系。经过充分讨论,科学规划,对原有实验室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共同构成专门的开放创新平台,学生可不受教学安排的影响,自主申请和预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培训                 开放创新实验教学

在此基础上依托创新创业竞赛这一主线,极大地促进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心共承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2项,本科生科研训练299人,“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训练50人,以及参与其他创新实验项目25项共计159人。

2、实验室安全管理

为了满足开放运行工作的需要,中心先后制订或修订了《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实验室申请和使用流程,为中心的开放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心进一步规范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推广实验室开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危化品领用,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学校的消防安全演习。

3、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

中心完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条例,制定设备使用收费机制,对校内外开放使用,完成大型精密设备(单价10万元以上设备共75台)使用机时达60000机时。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公选课程促进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现代生命科学基础是学院面向全校所开设的文化素质通识类选修课程每年选课人数已达八百人,涉及11个学科门类的学生。

以中心为主体成功申报的通识实验课程“探究生命的奥秘-现代生命科学实验”包括了神奇的细胞与基因5个模块共20个实验项目扩大生物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促进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提高。

2、社团活动普及生物知识,扩大学生受益面

在第二课堂,依托于中心所成立的学术型社团——“生科学实验梦工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国际交流。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3、示范辐射

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接待国内外9所学校289人参观交流;开展科普活动12次,参加人数达670人。中心组织29人次参加国内外交流

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置1000个校外访问学习账号高校、公司等签订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议,实现校内外资源广泛共享。

中心作为四川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四川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生物学奥赛培训后备人才基地。2018年,英才计划学生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英才计划优秀学员1名;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生物学竞赛金奖4人,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金奖8人,银奖3人。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教改教学成果丰硕,获2018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四川大学2015-2017年实验技术立项成果奖一等奖1项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建设虚拟实验项目2个;获批四川省省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3项。

(三)学术型社团活动兴起,“生科学实验梦工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学生国际交流。

(四)学科竞赛成果丰富,中心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利的软硬件环境,获得各类学生竞赛35奖励,获奖人数达167

(五)中心主任林宏辉教授评选为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双一流”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双创人才培养实验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不足,工作量大,中心不仅承担每年20门实验实践课程160211人学时实验教学工作量,还需承担教研教改项目、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开发、虚拟实验项目开发及本科生双创活动指导等工作。

3、为保障创新性实验教学的需求,需增加相应的大精设备种类和台套数。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示范中心在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双创”示范基地中的支撑作用。

本年度学校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健全和落实示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6〕3号)要求,进行如下的建设工作:

1、四川大学成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级领导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双一流办、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等管理部门参与,负责落实条件保障、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协调解决示范中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听取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汇报,并与中心全体教职工、学院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为中心下一年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二)在经费保障上给予有力支持

2018年中心建设和运行总计投入127.78万元人民币。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试剂耗材购置,实验室运行管理,实习以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等支出

(三)学院严格把控实验课程教学过程

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小组,督导组老师对各门实验教学课程积极进行课程调研,通过随堂听课、学生访谈、抽查试卷、与教师交流反馈以及分年级组织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中心全面建设的水平,为双创实验教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意项目教育与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规划如下:

1、加强中心条件建设,配合创新实验的开展,增加必要的先进高端仪器设备打造开放、安全、智慧实验教学平台,为科学管理开放实验室提供便利

2、加强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双创实验教学体系。每年新增创新创业实验项目10项以上,体现学科交叉、产业融合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以与学校“国际双一流”的定位相适应。

3、为弥补实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增加实验室专职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兼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队伍师资水平。

4、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每年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以上,建立VR体验实验室1个虚实结合,切实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增强中心网络智能化能力,利用优势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辐射示范效应。










                           

上一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下一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17​年1月——2017年12月)

Copyright © 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地址:(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

地址:(江安校区)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第一基础实验楼 邮编:6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