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林宏辉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熊莉/135****6145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xiongli@scu.edu.cn
所在学校名称:四川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赖春霞/028-85408508
2020年2月25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学校全面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依托生物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雄厚的人才培养资源,以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确立了“夯实基础,注重能力,自主探究,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涵盖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3+2+X”多层次化、多元模块化的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中心以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上不断创新探索。进一步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在强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已有实验室开放机制基础上,优化开放创新实验室管理,创造更为自由、安全的双创活动空间;以“大创”项目为切入点,将科研前沿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探索跨校区、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经过多年建设,中心各项工作均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环境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成绩喜人,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教学工作量增大,校内示范辐射作用加强
2019年中心承担了22门课程、共计3404人次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170320人学时。新增1门实验类文化素质公选课——生命奥秘探索试验,与原有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一起共同面向全校35个学院各年级学生开放选课。
2、实验教学资源持续增加
中心现有实验项目资源总数246个,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235个,新增实验项目数12个。
3、学生“双创”活动质量提升,学科竞赛成绩喜人
2019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44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0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5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篇,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指导学生获得各项学科竞赛奖励14项,获奖人数达72人;同时承办了四川大学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参赛人数50人。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固定人员13人。固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博导2人。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人员优势互通,骨干力量相对稳定。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中心持续以“水平一流,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进取”为实验队伍建设目标,以“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作为建设指导思想,整合学院教学资源,择优竞争上岗,为中心引进高水平教师,同时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保障和促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2019年,学院和中心支持教师参加能力提升培训1人次,参加“工程教育与实践培养计划”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习交流1人次,参加国内外会议学术交流共计33人次,做大会报告1次。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优化生物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紧跟学科发展,不断将新的技术方法引进到实验教学过程中,研发并开设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2019年中心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2项,完成校级实验技术立项项目5项,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8项;研发并推广创新实验12个;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实验项目(非“大创”)8项,指导学生102人。
2、持续开发和优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完善“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
2019年,中心开发的26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1项认定为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同时,完成了四川大学校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申请并获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软件著作权3项。
3、其他教学改革成果
(1)、中心教师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2篇,出版实验教材2本;
(2)、中心教师获得各教学奖励47项,获奖人次数达50人次。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2019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5项,年度到账经费761.03万元;发表SCI论文107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1、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网址:http://biosci.lab.scu.edu.cn/)
网站管理设置专人负责,保证了中心网站的及时更新和正常维护。2019年网页访问人数达到12000人次。
2、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享平台网站建设(网址:http://vs-bst.scu.edu.cn)
平台现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6个,教学资源丰富,与中心常规实验“虚实互补”,形成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019年支持了14门实验课程共计35000人学时的教学任务。网站访问量突破59000人次。
3、微信公众号“SCU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完成公众号的改版升级,优化了新闻推送和开放实验申请界面。自2019年9月启用以来,关注人数达300人。
微信公众号升级后界面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打造开放的实验室运行体系
参考科研实验室,开辟专用的综合性开放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不受教学安排的影响,自主申请和预约实验室;增加学生讨论空间,提高学生对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2019年,中心共承接了“大创”项目44项,本科生科研训练167人,“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训练36人,以及参与其他创新实验项目8项共计102人。

开放创新实验室
2、实验室安全管理
中心进一步规范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推广实验室开放的同时,充分利用四川大学《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SPOC课程,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学习并落实了学校危化品购买、危险废弃物处理的新规;组织教师参加了学校的消防安全演习、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等。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SPOC课程
3、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
2019年,中心完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条例,对校内外开放使用,完成大型精密设备(单价10万元以上设备共75台)使用机时达90750机时。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1、通识类公选课促进生物科学素养培养
2019年,新开设1门实验类文化素质公选课——生命奥秘探索试验。该课程包括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多个专业方向的实验项目,扩大了生物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促进校内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的提高。
2、社团活动普及生物知识,扩大学生受益面
中心支持包括生命科学实验梦工厂、生命科学前沿协会在内的多个社团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普类实践活动或比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交流合作。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科普实践
3、示范辐射
(1)、2019年中心共接待国内外12个高校或机构258人参观交流;开展科普活动15次,参加人数达842人。中心组织34人次参加国内外交流。
(2)、与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3所院校签订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协议,设置1000个校外访问学习账号。
(3)、中心作为四川省生命科学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2019年支持英才计划学生获得第19届“明天小小科学家”三等奖1项,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金奖12名。

英才计划学生获奖颂奖典礼和证书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学校启动首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中心申请并结题了4项。

2019年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二)2019年1月,中心独立研发项目“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GMP生产制备实验”认定为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实验空间网站项目页面和认定证书
(三)2019年3月,新开实验类文化素质公选课——生命奥秘探索试验,在校内师生中受到广泛好评。

上课照片和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宣传
(四)2019年5月,参加第五届全国生物和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1次。会议期间举办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生物领域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我院被推选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组长单位。

成立大会 林宏辉教授发言
(五)2019年7月-10月,学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牵头,对中心所在第一基础实验楼A、C座公共区域及相关实验室基础环境完成了升级改造,新建了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中心实验环境条件显著改善。
改造后一基楼C座公共区域和食品微生物实验室
(六)2019年9月,指导学生参加“天府科技云服务”首届科学传播大赛,获得科学诠释者组团体赛三等奖。

参赛照片和获奖证书
(七)2019年10月,参与了2019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会务组工作。

大会开幕式和会后合影

多家媒体报道
(八)2019年10月,中心独立研发项目“峨眉山珍稀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虚拟仿真实验”和“Pnas4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认定为2019年度四川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前者已推荐进入国家级项目评选。

中心获评的2019年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九)2019年11月,四川大学iGEM社团斩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并获得了最佳建模奖的提名。

参赛队伍合影和课题交流
(十)2019年11月,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3项,省三等奖10项。

省赛决赛合影和国赛颂奖典礼
(十一)2019年12月,“2019年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参会人员合影和会议现场
(十二)2019年12月,VR沉浸式体验教学实验室建成验收。

VR沉浸式体验教学实验室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双一流”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双创人才培养实验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2、中心除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以外,还需完成各类教研教改项目的开发、本科生双创活动指导等工作,工作量大,且多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面临退休,人才队伍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3、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满足更多设计性创新实验项目开设的需求,一些大型、精密设备的台套数需进一步增加。
4、实验室智能化建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学校高度重视示范中心在创建“双一流”大学和“双创”示范基地中的支撑作用。本年度学校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健全和落实示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1、学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的通知》(川大实〔2019〕9号)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心管理体制机制。
2、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听取中心年度汇报,并与中心教职工、学院领导进行交流,为中心下一年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二)在经费保障上给予有力支持
2019年中心建设和运行总计投入904.07万元人民币。此外,学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斥资百万对中心所在第一基础实验楼A、C座进行了升级改造。

2019年中心建设和运行经费投入情况
(三)各级领导深入中心了解情况,协调解决中心困难

学院和实验室及设备处领导到中心视察
(四)严格把控实验课程教学过程
校院两级督导组老师对各门实验课程进行课程调研,通过随堂听课、学生访谈、与教师交流反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中心全面建设的水平。具体规划如下:
1、加强中心条件建设,配合设计性创新实验的开展,增加必要的先进高端仪器设备;针对课程建设和开放创新实验,打造适合的开放、安全、智能化实验室,为探索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室科学开放管理模式提供便利。
2、加强教研教改,更新实验内容,每年新增创新创业实验项目10项以上,体现学科交叉、产业融合和贯穿式培养;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打造实验类“金课”,以与学校“世界双一流”的定位相适应。
3、积极与校院两级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引进人才,充实固定人员队伍;鼓励高水平教师兼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队伍师资水平。
4、增强中心网络智能化能力,利用优势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辐射示范效应。
5、承办全国高校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骨干教师培训与研讨班,组织开展学院科普秀比赛,提高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