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17年1月——2017年12月)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林宏辉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131****1669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honghuilin@vip.sina.com
所在学校名称:四川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
2017年12月20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中心一直坚持“夯实基础,注重能力,自主探究,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贯彻合理配置资源,建立高效生物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以高水平实验队伍和优良软硬件环境为支撑,更好地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基本教学思路;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3+2+x”多层次化、多元模块化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注重与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7年中心承担了18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实验教学工作量160872人学时。其中现代生命科学基础实验面向全校27个学院各年级学生开放选课。
中心面向校内外开放,为四川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四川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生物学奥赛培训后备人才;接收校外进修人员1人;开展科普活动38次,参加人数达到5165人;主办人体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参赛人数196人。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2017年全年学生发表论文17篇;各项奖励18项,获奖人数78人;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6项,发明专利1项。
1、2017年学生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15篇,核心1篇,公开发表1篇。
2、学生获奖情况如下:
序号 |
竞赛名称 |
参赛题目 |
获奖等级 |
获奖人数 |
1 |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 |
|
金奖 |
16 |
2 |
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 |
艾滋病的双重防治 |
一等奖 最佳可行性奖 |
4 |
3 |
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 |
通过改造wolbachia阻断非洲锥虫病的传播 |
二等奖 |
1 |
4 |
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 |
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应用于噬菌体为肺炎治疗提供的新策略 |
二等奖 最佳创意奖 |
2 |
5 |
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 |
杀蟑魔盒:白僵菌镇守的迷宫 |
三等奖 |
4 |
6 |
微生物应用设计大赛 |
抑制实体瘤生长的党参多糖转基因双歧杆菌酸奶 |
优秀奖 |
5 |
7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因应用设计大赛 |
车前草防御素的生物合成及相关肾病药物开发 |
特等奖 |
5 |
8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因应用设计大赛 |
精准分析平台 |
三等奖 |
5 |
9 |
第二届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
自动化土壤多种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仪设计 |
一等奖 |
3 |
10 |
第二届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
有柄石韦抗菌酯提物提取条件优化及效果研究 |
三等奖 |
2 |
11 |
第二届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 |
浸染法改良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的探索 |
三等奖 |
3 |
12 |
2017年(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 |
高效抑制灰霉菌的芽胞杆菌的诱变与筛选 |
省级三等奖 |
2 |
13 |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
美国手捻葫芦组织培养与再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
全国二等奖 |
3 |
14 |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
参与拟南芥盐胁迫应答的基因At1g14260功能验证 |
全国优胜奖 |
|
15 |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
|
金奖 |
20 |
16 |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 |
|
银奖 |
3 |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2017年我中心申请学校设备处实验技术立项6项;完成学校教务处2016年四川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项目10项;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9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0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6篇。
2、中心实验课程覆盖全校27个学院,教学效果好,学生兴趣浓厚,评价总体优良。2017年中心承担了18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研发并推广创新实验6个;面向学生开设开放实验15项,指导学生177人;出版视频教材1本;出版纸质教材3本,编写创新实验讲义1本。
3、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首届“莱医特杯”生物和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优秀作品全国优秀奖1项;省级虚拟仿真示范性项目2项;中心教师共42人获得7项教学奖励。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截止到2017年12月12日,到校经费共计6000余万元。新增横向项目38项;新增纵向科研项目7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项目牵头2项,课题2项,子课题1项),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面上项目18项,青年基金8项),新增省市科技项目及和其他部委项目38项。
发表SCI论文138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10为1篇,大于5小于10的 17篇。平均影响因子3.17;获得专利5项,发表专著3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中心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首先本科生必须进入科研实验室跟着科研导师完成科研任务;同时注重科研项目向教学实验项目的转化,例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理化性质的鉴定和含量测定;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的水势,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等;还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由科研项目转化而来,或者是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21人为专职人员,在职人员中高级职称63人,具有博士学位74人,博导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部分教师同时也是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人员优势互通,骨干力量相对稳定。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1、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学院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精心规划,确立了“水平一流、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实验队伍建设目标,以及“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的建设工作指导思想,施行了相应的各项政策措施。
2、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加入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建立了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专门设置了教授级实验师(正高级),采用实验教学单列的评审标准。在岗位设置、奖励津贴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实验教师利益,在个人发展和待遇方面为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解决了后顾之忧。
其次,学院力促实验队伍建设。整合学院教学资源,择优竞争上岗,为中心引进高水平教师,从经费、奖励和计算工作量等多方面,鼓励高水平教师和科研骨干参与创新性实验教学、教改和教材编写等。还对成果及各种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得名次和发表论文给予重奖,实验获奖与科研获奖等同。近年,学院高水平教师都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
3、培养培训制度化,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中心建立健全了培养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选派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师出国进修或培训,2017年中心参加培训及学术交流49人次;中心实验队伍科研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积极参加教改、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1、中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站管理设置专人负责,保证了中心网站的及时更新和正常运行的维护。中心网站内容丰富,为学生通过网络选课、预习、复习相关实验内容、讨论、提问及提交报告、答疑等提供了方便。同时以网站作为平台,加强中心的宣传,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2017年网页访问人数目前已经超过2万余人次。
2、建成的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共享平台网站(网址:http://vs-bst. scu.edu.cn),为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实现了课件、图像、动画、虚拟实验操作、在线测试等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成数字化教学标本资源共享、虚拟工厂实践训练和综合实验技能学习3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与常规实验“虚实互补”,支持18门实验课程年均3000人次的教学任务,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网站访问量突破4万人次。
中心所有建设的虚拟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均可在生命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上运行,可以实现校内外用户访问,用户通过账户授权,密码登录认证后,就可以进入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操作。目前平台注册学生用户4950个,教师用户53个,创建虚拟实验教学班级40个。2017年新建虚拟实验项目2项,获省级虚拟仿真示范性项目2项。虚拟实验项目“植物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获全国首届“莱医特杯”生物和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优秀作品比赛优胜奖。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1、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大势所趋,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完善的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为实验室开放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预约和实验室安全开放制度,与实验技术人员及进入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的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制度支撑;同时中心为进入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的学生提供经费支持及教师指导,为实验室开放提供软件支撑。2016年中心完成学生开放实验15项,指导学生177人;中心也面向校外及企业和组织开放。
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中心与实验技术人员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更进一步规范了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推广实验室开放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中心与进入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的同学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在开放教学的同时更强调安全教学;进一步完善了危化品领用,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管理办法,中心购置了专门的酸碱柜、易燃易爆品柜、剧毒品储存柜等,实验室剧毒危化品专人管理,常规危化品及试剂分类安全存放,有毒废弃物及实验动物按规定集中存放处理;组织教师参加了学校消防安全演习。
3、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
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四川大学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四川大学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考核奖惩规定(试行)》等具体规定,切实保障大型设备运行、使用、维护、共享,提升使用率和效益;设备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签订“设备管理及开放共享年度责任书”,2017年完成大型精密设备使用达54490机时。
4、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会议,提高人员信息化能力。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中心2017年组织49人次参加国内外交流;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接待国内外5所高校共461人参观交流;开展科普活动38次,参加人数达到5165人。
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4个院校签订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协议,设置1000个校外访问学习账号;与南京莱医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签订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协议。实现校内外资源广泛共享。
中心作为四川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四川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生物学奥赛等培训基地,培训热爱生命科学的后备人才,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金奖20个,银奖3个。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1、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果丰富
教学成果““虚实结合”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2017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建设虚拟实验项目2个:斑马鱼发育相关基因时间表达谱构建和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检测;植物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的虚拟实验项目建设获全国首届“莱医特杯”生物和食品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优秀作品比赛优胜奖;省级虚拟仿真示范性项目2项:23价肺炎球菌疫苗GMP生产制备实验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虚拟仿真实验。
2、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1)华西医院急诊科有毒动植物培训
2017年4月24日下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应邀携带有毒植物标本和有毒动物标本至华西医院急诊科,为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毒动植物培训。这次培训由冉江洪馆长与华西医院急诊科唐元时医师牵头,是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首次和华西医院急诊科合作,充分发挥了自然博物馆动植物分类鉴定的功能,也凸显了动植物分类学这一基础学科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7年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实验室开放日”由四川大学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四川省生物细胞学会、动物学会、植物学会、遗传学会、微生物学会承办,成都商报协办。此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博物馆作为开放场馆之一,加强了青少年和普通民众对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公众对生命科学研究的认知度。

(3)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鹤类和谐迁徙木偶剧”暑期特别活动
本次活动由国际鹤类基金会邀请美国IBEX木偶剧团团长Heather Henson女士一行来我馆进行关于美洲鹤和黑颈鹤迁徙的木偶表演。Henson女士是国际鹤类基金会成员,美国芝麻街创始人Jim Henson传人。近年来致力于将环境保护和木偶戏剧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作品,以唤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对生态环境和各种生物的保护意识。
本次活动共进行了4场演出。表演的节目包括介绍黑颈鹤迁徙的单人木偶戏《仙鹤拉姆与敦珠医生》,反映美洲鹤与北美部落和谐相处的木偶戏《美洲鹤的和谐迁徙》,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顿足歌曲和独舞。演出间隙还有新奇的互动活动,包括学习跳知更鸟之舞和野牛舞,鹤剪纸和风筝的制作,制作印第安羽毛头饰。
本次活动旨在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到鹤类保护的活动中来,增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科普文化知识,凸显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在文化育人、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功能。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双一流”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双创人才培养实验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基础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负责基础中心3000多万仪器设备管理、5000余平米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清洁,同时负责全年18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基础中心常规实验设备可以满足学生教学需求,但是一些大精设备数量尚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
专业实验室设备台套数需增加,以更好的满足新增创新性实验小班化教学的需要。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一直是学校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校、院两级领导下,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有力的保障措施,推进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强化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和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保证了我中心的可持续较快发展。
本年度学校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经费保障上给予有力支持。
2017年中心建设和运行总计投入208.64万元人民币。包括基础中心耗材费23万元,学院支持经费18.5万元,设备处为基础中心实验室改造和线路升级改造提供的21万元支持;学院及设备处为虚拟及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投入经费146.14万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基础和专业中心日常教学及创新实验、开放实验的试剂耗材购置;实验室改造;实习以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
2、采取有力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同时建立了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高效的运行机制。学校制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化管理模式及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对示范中心建设和运行及管理状态进行客观、公平、公开的量化管理。
4、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对实验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确保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1、加强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双创实验教学体系。新增创新创业实验项目10项以上,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以与学校“国际双一流”的定位相适应。
2、加强中心条件建设,增加必要的先进高端仪器设备,打造开放、安全、智慧实验教学平台。
3、提升实验队伍水平,增加实验室专职人员。
4、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以上,建立VR体验实验室一个。虚实结合,切实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6、增强中心网络信息化能力,利用优势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辐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