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发布时间:2018-08-31 12:54
一、中心概况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1995年,集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优势、实验教学资源与人才队伍于一体,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创新人才为己任。中心于2000年成为四川省首批挂牌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11月成为四川大学第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底,以中心为依托的“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评为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位于江安校区第一基础实验大楼,现有实验用房31间,使用面积约2300平方米。实验室总体布局合理,安全设施及管理制度完善。中心建立了“虚实结合”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实行网络化辅助教学和信息化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率高。
中心高度重视实验课教研教改,不断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索和发展思维的空间,营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经过多年建设,已取得较为丰硕的建设成果,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江安校区第一基础实验大楼
二、中心管理模式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对中心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人事及财物等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中心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中心教研教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提供指导、咨询。同时,学院在政策措施、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发展给予配套支持,并负责人员考评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中心建设方案的实施与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各个实验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心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中心人员管理实行聘任制,队伍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互补,激励与竞争并举”。现有教职工69人,在职教授23人,副教授32人,其他人员1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85%。实验教学队伍教风优良,结构合理,与理论教学人员优势互通,骨干力量相对稳定。
三、中心仪器设备情况
中心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达3342台(套),总值4985.66万元,其中单价40万元及以上的设备有10台(套),包括正置荧光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酶标仪、厌氧工作站、梯度荧光定量PCR仪等。经过历年校院经费的支持,中心的仪器设备台套数不断增加,设备种类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较大地缓解了教学设备资源紧张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小型仪器设备一人一台套,大型设备开放共享。
中心具有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措施,有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使用维护,责任落实到人。仪器设备及附件定位存放,档案完备。学校足额拨付维修维护经费,设备完好率98%以上,利用率95%以上。
部分单价10万元及以上的设备
四、中心教学任务
中心确立了“夯实基础,注重能力,自主探究,创新求是”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涵盖基础性(训练)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3+2+x”多层次化、多元模块化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目前,中心共开设实验课程24门,包含实验项目300项,每年承担3000多人的实验教学,覆盖全校35个学院,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达约15万人学时。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兴趣深厚,评价总体优良。
中心开设实验课程一览表
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为学校“双创”教育与实践提供了硬件平台和软件支持。近五年,中心共承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7项,本科生科研训练500人以上,iGEM 社团训练 224 人,以及其他创新实验项目 138 项共计 658 人。
五、中心特色与成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在实践教学和开放管理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成果丰富。
利用西南地区特色资源,丰富野外实习,开展特色实验项目
中心利用地处西南的区位优势,建立了丰富的野外实习平台,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吸引了国内外老师学生的加入。并以川大自然博物馆作为中心辅助教学平台,建立了“数字化教学标本共享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野外实习教学手段。
在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实验内容与地域特色资源的有效结合。在西部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等相关领域发掘适合本科生的实验内容,并转化为相关的实验项目。例如:基于端粒的大熊猫年龄测定方法以及其模型的建立;红原牦牛腹泻粪样细菌耐药性检测;青藏高原东缘林线杜鹃-岷江冷杉原始林的群落结构动态研究等。
丰富的教学成果和创新成果
近五年,中心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开发新实验课程 5 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项 52 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48篇,出版教材10部。
出版教材与获奖证书
学生创新成果同样突出,三年来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57项,学生发表论文60余篇,获准专利1项;“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奖2项,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六、中心发展规划
在前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确保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为指引,全面推进中心发展,使中心成为开放共建共享、学科交叉、产业融合、设施先进、师资水平高、管理智能化的国际一流现代生物科学双创人才培养基地。为此,须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双创实验教学体系。每年新增创新创业实验项目10项以上,学科交叉、产业融合,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以与学校“国际双一流”的定位相适应。
2、加强中心条件建设,增加必要的先进高端仪器设备,打造开放、安全、智慧实验教学平台。
3、建设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增加实验室专职人员,外引内培。
4、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每年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以上。虚实结合,切实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增强中心网络信息化能力,利用优势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大辐射示范效应。
七、中心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江安校区第一基础实验大楼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办公室:028-85990207
主 任:林宏辉 028-85410034 13183891669
副主任:王茂林 028-85418776 13032868987
熊 莉 028-85990207 13558886145
地址:(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
地址:(江安校区)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第一基础实验楼
邮编:610207
Copyright © 四川大学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欢迎关注公众号